
「我媽一天喝三四杯奶茶,加上甜點一堆,我勸了好多次也不聽。
她非說年紀大了,想吃啥就吃啥,現在胰腺癌一查出來,我們全家都懵了。
」

這話是個三十多歲的男子在住院部門口說的,穿著白襯衣、帶著黑框眼鏡,情緒激動,說完低頭看手機,可能是想查點什麼,又不知道該看什麼。

這個年紀的癌症一旦確診,家屬第一反應往往是情緒失控,而不是直接面對病情本身。
這不是逃避,是因為很多人根本不覺得這病會發生在家裡。
大部分家庭都默認一個前提:吃得好、身體胖一點、沒什麼大病,就等於健康。
可現實不是這麼回事。
特別是像胰腺這種器官,它不會在早期出什麼動靜,一動就是大事,晚期發現比例特別高。
有些事,看起來像是生活里的小習慣,反覆做,慢慢積,最後變成慢性損傷。
不是說某一樣東西吃了就一定得病,而是那種高頻率、無節制、習慣性重複,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。

說到底,一周十次的奶茶、甜點、油炸食品、夜宵,其實不是吃的問題,而是代謝系統的崩潰節奏。
胰腺癌不是突發事件,它背後是十幾年日常選擇的堆積結果。
不少人以為胰腺只是個輔助器官,其實這個理解很危險。
它不僅管血糖,還負責消化。
胰液、胰酶、胰島素,這些都不是「出問題再管」的東西,是每天吃進去的每一口都要靠它處理的系統。
如果某個環節過載,別的地方再健康,也會被拖垮。
胰腺的位置比較深,出問題不容易早發現,疼痛信號遲鈍,而且症狀和胃、腸、肝有重疊,很容易誤診。
正因為它「沒有存在感」,反倒成了最容易被忽視的器官。
高糖飲食對胰腺的影響,有詳細數據支持。
法國一項對8700多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,每日攝入添加糖超過50克的人群,胰腺癌的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72%。

這不是一時的攝入量問題,是長期平均攝入。
糖攝入高,會讓胰島素長期處於高分泌狀態,這種狀態叫「高胰島素血症」。
時間一久,胰腺β細胞被迫高強度工作,慢慢疲勞、凋亡,留下慢性炎症和細胞修復混亂。
這些病理變化不是肚子痛這麼簡單,而是一個逐步失控的代謝災難。
不僅是糖。
反覆攝入油炸類、反式脂肪食物,會增加氧化應激水平,讓胰腺組織的細胞膜結構受損。
這個過程其實跟酒精性肝病非常相似,只不過部位變了。
長期攝入高溫油炸食品,不僅會增加胰腺癌風險,還會提升慢性胰腺炎的發生率。

研究顯示,每周攝入油炸食品超過四次者,其胰腺癌相對風險值為普通人群的1.48。
這個數字聽起來不算高,但問題是中國人日常飲食里油脂占比越來越大,很多時候並不是吃得多,而是頻率高,一天一頓油炸,年年不斷,風險自然累積。
還有人喜歡深夜進食。
這個習慣對胰腺非常不利。
夜間進食後,胰腺仍然要分泌胰液和胰島素來處理攝入的食物,但這時候人的其他代謝活動已經處於低速運轉狀態,結果就是胰腺負荷集中,而代謝輸出效率低下。
久而久之,這種「夜間孤軍奮戰」的狀態會讓胰腺的應激能力下降。
數據也支持這個說法。
一項中國上海地區的回顧性調查發現,晚上10點後攝入高熱量夜宵者,其胰腺癌發病率比正常飲食人群高出2.1倍。

而這個問題常常在中老年群體中被合理化,比如「晚上睡不著吃點」「餓了不吃難受」,但沒人去問胰腺是不是還撐得住。
除飲食外,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因素是「久坐少動」。
這不是健身問題,而是血流狀態問題。
胰腺是血流供應極其敏感的器官,長時間坐著不動,局部灌注不足,會降低細胞代謝效率,同時讓細胞內廢物堆積增加。
如果再疊加糖脂代謝異常,那就是雙重負擔。
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指出,每天久坐超過6小時,且每周運動不足1小時者,其患胰腺癌的風險增加24%。

這個風險甚至高於部分已知致癌行為,因為胰腺不像肺和肝,它沒有備用機制,損傷一旦超過臨界點,基本無可逆性。
心理狀態也不能忽視。
長時間處在應激狀態、慢性焦慮、睡眠紊亂、晝夜節律顛倒,會打亂神經-內分泌-免疫軸。
胰腺屬於激素調控高度敏感器官,特別容易受到壓力激素影響。
慢性壓力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,導致胰島素分泌失調、胰酶分泌混亂。
而這類功能紊亂是胰腺疾病的前奏。
日本名古屋大學的一項長期隨訪研究發現,那些報告工作壓力大、社交衝突頻繁、睡眠質量極差的人群,其胰腺癌發病率比壓力低人群高出60%以上。

但最讓人意外的,其實是「忽視症狀」。
很多人反映腹脹、噯氣、食慾下降、腰背隱痛時不去查胰腺,而是先去買點消化藥、胃藥、貼膏藥,甚至拖幾個月才檢查。
等到查出胰腺的問題,已經是中晚期。
胰腺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它的疾病很難早發現,但這並不是說它沒有信號。
只是這些信號太像「生活問題」,太容易被忽略。
尤其是在一些對自己身體感覺遲鈍、或者習慣性強撐的群體中,漏診率更高。
從根本上講,胰腺不是不能保護,而是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它需要保護。
這個器官沒有特別的疼痛預警,也沒有早期篩查手段,全靠平時的生活方式來維持它的代謝環境。

不是所有疾病都能靠藥控制,胰腺一旦出事,很多時候藥也管不了。
這一點,是很多人在面對親人確診時才意識到的。
對此,您有什麼看法?
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!
參考資料
[1]鄭劍文,鄭艷,陳珍貞.基於症狀管理理論的症狀群干預方案在胰腺癌患者中的應用研究[J].當代護士(中旬刊),2024,31(12):105-109.